1974年秋,毛澤東主席最后一次回家鄉湖南,在省委九所共住了114天,是歷史上住的最久的一次,我一直在身邊服務。省委接待處原處長蕭根如回憶道。
晚年的毛澤東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常一手持書卷,一手拿放大鏡,一看就是幾個小時,疲憊的連碗都端不穩。那時毛澤東使用的餐具都是常規器型,且十分笨重。蕭根如見此情景馬上向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張平化報告,提議為主席燒制一種輕薄的生活瓷碗,減輕老人家的用力。1974年11月醴陵縣群力瓷廠承接了這項“重要政治任務”。主要領導提出了幾項要求:一要內外有花紋,主席能時時看到;二要瓷質透亮,用餐心情愉快;三要器型輕巧,方便端碗省力;四要釉下彩繪,不含鉛鎘有害物質;五要突出政治,在全國有代表性。
陶瓷唯美的三要素即瓷質、造型、畫面,特別是為主席燒制瓷器更要精益求精,為此,群力瓷廠專門成立了一個研究小組。瓷質好就要上等泥料、造型佳就要創意設計、畫面美就要精選題材,各工序研究人員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系列的技術攻關。按照上級要求,畫面設計要突出政治,擔當彩繪設計的李人中老師在妻子的提示下把月季花運用到了碗上,“月月紅”既畫面唯美又突出政治;在設計紅月季畫面的基礎上,又設計出紅芙蓉,紅秋菊,紅臘梅共四種圖案,分別代表春夏秋冬四季紅紅火火。
其他工作順風順水時,如何提升瓷質就碰上大問題了。研究人員不管怎么調整配方、選用何種原料,通透溫潤的感覺就是出不來。哪里有更好的泥料呢?省陶研所的領導提出,只有洪江是做出口瓷,泥料是最好的,但他們不外銷。通過省里協調,最后從洪江調撥了數十噸洪江泥(即我們所說的大球泥),經技術人員反復研究、配比、小試、燒樣,歷經低溫燒素坯、高溫燒成瓷、低溫燒釉口的三次進窯工序,終于在規定時間完成了這一特殊任務。
這批主席專用瓷器潔白無瑕、晶瑩剔透、溫潤如玉、輕巧便捷,堪稱中國陶瓷史上的經典力作。任務完成后,該項目所有配方、圖紙、模具等均作為絕密檔案收存入庫。據說當年僅挑選了四十余套精品,其余全部銷毀,給中南海中央警衛局核定的成本價每件為人民幣1.32元。
毛澤東的生活管理員吳連登回憶,主席第一次看到四季花碗時,問是哪里做的?得知出自湖南醴陵后,他輕輕贊了一句:“家鄉的瓷器真美啊”。他老人家直到最后喝的一口湯、最后吃的一口飯都是用的這種家鄉的瓷碗。
由于其特殊的政治意義,醴陵再也沒有生產制作過這種瓷器,大家把這個時期生產的毛澤東同志生活用瓷簡稱為“毛瓷”,F在大家所說的“毛瓷”絕大部分都是仿造當年器型和畫面,其實,“毛瓷”真正的核心還是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