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高端藝術瓷收藏圈里,經常聽到有人說誰有大球泥這種原料,誰在大球泥坯上作畫,誰又燒制了大球泥的瓷器,誰又在賣大球泥瓷作品……其實,有追問就一定會有真相!
一問,大球泥這種原料來源何處?
大球泥是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在雪峰山偶然發現,被洪江瓷廠獨家用于生產。洪江的大球泥坯體吸水能力差,造成瓷器秞不均勻、成型合格率低、器型開裂等問題,經過技術人員的幾年反復試驗,終于研制出較為實用的三元配方。此后,洪江瓷廠用大球泥這種原料生產的茶具基本出口到了歐美國家。這種原料一直被洪江所壟斷,其他任何瓷廠都沒有用過,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醴陵的群力瓷廠為了生產毛澤東主席生活用瓷,在湖南省委的協調下從洪江瓷廠調撥幾十噸去生產“毛瓷”,之后也沒有用過大球泥。到2000年后洪江瓷廠破產、外資企業破產后,僅存的一百多噸被湖南大球泥瓷藝公司的創始人精選收藏了,并有開具的專用發票。
二問,大球泥是不是風化的原礦物質?
見過大球泥的人都會問,這種雪白球狀的礦物質是天然形成的還是后天制作成球狀的?答案肯定是天然形成的。因為每一坨中間都有一個核,是氧化鐵、氧化錳、電氣石等雜質。當今也有人把鉀長石、鈉長石冒充大球泥這種原料,但它是堅硬的帶棱角,也不是自然球體狀。真正的大球泥是已經風化了的球形狀,砸開后結構致密、成小塊狀、一捏成粉。也有人做假將瓷泥揉成球狀,人工合成的沒有分明層次,輕輕一捏就散了。要辨別是不是做假合成或是長石礦石,拿實物敲散驗證一下就知道了。
三問,大球泥是如何做三元配方的?
瓷器的燒成是要利用陶瓷泥料的屬性做三元配方的,大球泥占百分之四、五十左右,光有大球泥也成不了器,而要加上一定比例的石英、長石等原料配制而成,每批次變化如何都要通過反復配制、試燒,這過程就需要花費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不同的器型也有不同配方,研究一種配方也需要一定的大球泥原料,浪費也很大。真正有大球泥研究配方的,都會有很詳細的記錄,如每次用多長時間,用了多少原料,配方的比例變化,燒制的結果等等。做假的人只要他們提供配方記錄、出庫記錄,馬上就會露餡。
四問,大球泥瓷器是在哪個窯口燒制的?
假如真有大球泥原料,也有了三元配方的大球泥料,還要看在哪個窯口如何燒制的。俗話說“生在手上,死在窯上”,就說明在哪個窯口燒制的重要性。燒制溫度多少,燒制多長時間,是誰燒制的,燒制什么器型,每次合格率多少?有沒有生產記錄?其實,每一次配方不同,每一種器型不同,成瓷都是很艱難的,是要長時間摸索的,不是說有了大球泥,有了大球泥配方,有了窯口燒制,就一定能燒成大球泥瓷。由于配方差異,泥性不同,窯變也很大,報廢率很高。
五問,大球泥瓷作品是何人在何地創作的?
每個公司在一定時期都有固定的創作人員,每個公司也都有自己的注冊品牌,真正有大球泥這種原料的公司并有穩定配方,就會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不間斷的創作一些高附價值作品出來。更會為這種高端藝術作品注冊一個新品牌,而不是綁別人的注冊品牌,用做假的方式推銷作品。
六問,擁有大球泥的數量究竟有多少?
有的人可能有幾坨或者幾百公斤,就算有幾噸也不足以生產創作大球泥的作品出來。因為,每一次配方研究就要用上幾十公斤,研究配方沒有三五個月成不了瓷泥,沒有幾十次上百次的研究瓷泥配方也不穩定,沒有用上一噸兩噸大球泥更不可能穩定生產,更談不上要創作大球泥的作品了。所以,自稱有大球泥這種原料的人也只不過是收藏一點原礦石炫耀一下而已。
七問,大球泥瓷與一般瓷器的區別如何?
一般人說好的瓷器要“薄如紙,白如玉,明如鏡,聲如罄”。其實,有的陶瓷有白但無潤,有的陶瓷有厚但無透,有的陶瓷為體現透光度就做的很薄。只有大球泥做出的瓷器才能集“潔白、溫潤、通透”于一身,哪怕是很厚重坯胎也是通透溫潤的。當然,隨著科技發達,也有人可能會做假,使瓷質看起來和大球泥瓷接近,但成瓷透光為白色泛籃色,而大球泥作品為白色泛青色、溫潤細膩。大家熟悉的宜興紫砂壺,就有很多人在泥料中添加化學試劑,買家一般都會追根溯源,找真正的品牌企業購買。
大球泥這種原料是一種優質而且近乎于完美的高檔陶瓷材料,由于它的稀缺性,有承制過“毛瓷”的傳奇故事,又在特殊的歷史事件中出現,也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消失,冥冥之中,大球泥注定要為這一特定時期的人與事做出應有的貢獻,在中國陶瓷界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